心目中運動該有的樣子

Posted on 2021/03/17No Comment

下午去建中的話,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操場上有橄欖球隊在練球,籃球場上有學生在上體育課打籃球,兩件事情發生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建中校園。

30年前讀建中的時候,不太會出現這樣的景象。那時候球隊幾乎不在學校練球,以前本來有的日間部班際橄欖球賽,據說也因為換校長的關係,停辦了,操場更是以「保養草皮」為由,幾乎整年都是圍起來的。

雖然現在的建中學生,基本上每天都會看到橄欖球隊練球,但是同學跟橄欖球隊的距離,似乎沒有因為這樣,而變得比較近。幾乎沒看過一般同學跟球隊同學打招呼,好像也幾乎沒看過有一般同學關心球隊練球,橄欖球隊去比賽,學校大概也只有攝影社的同學會知道~

有時候看到這樣的景象,就不禁會想:這真的是運動應該要有的樣子嗎?

因為在準備我們這一屆的30重聚,拉了一個同學群組,大家討論起當年籃球隊比賽的盛況,還是有種好像是昨天才發生的感覺。當時校隊有好幾個學校的風雲人物:兩個大安國中籃球隊保送,跟一般生一起編班,一樣順利畢業考上大學的徐文庸、譚文林;全身都是肌肉,183公分但是可以灌籃,程偉都叫他去打中鋒,坐我旁邊的同學鄒錫麒;還有兩個小一屆的學弟,加入籃球隊以後讓實力更向上提昇的馮中和、楊書維。過了30年後,同學討論起這些人,還是一樣朗朗上口,甚至有同學還可以說出某一場最後逆轉勝的片段。

雖然上了大學以後就不再打籃球,Tim Duncan退休以後就不再看NBA,但是真心覺得,那個時候的建中籃球隊,就很像現在自己想像中,運動該有的樣子。

建中45屆 譚文林同學提供當年的民生報剪報
建中45屆 譚文林同學提供當年的籃球雜誌

回想自己參與運動的經歷,從大學以後基本上就只剩下橄欖球,不過國中其實因為某個原因,還學了半年還是一年的柔道。更早之前,應該是國小三四年級吧,其實曾經被選去當過桌球校隊。如果沒記錯,那個時候桌球校隊應該是早上上課前還是中午午休要練球,然後好像練了幾次,不知道是否因為練球太累所以沒有好好吃飯的關係,體重下降了,家裡就馬上要求退出,之後的國小國中生涯,就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校隊。現在回頭想想,那個或許就是自己現在最討厭的基層運動發展方式吧。

一個環境的發展,基本的架構大概都是「金字塔型」,也就是必須有足夠的基礎,才能支撐頂尖的區塊。不過台灣的運動環境,算是長期處於一個基礎不足的狀態,所以頂尖的區塊,必須被迫去要求可能不是很適合的選手,去從事專業的訓練。最後可能導致的結果,大家大概也能夠猜想的出來。

運動金字塔 Sport Pyramid

大家一定也聽說過一句話:「台灣的國球是贏球~」因為重視結果的關係,導致資源長期分配不均,大者恆大,能吸引大家目光的,很容易拿到資源;小者苦哈哈,沒什麼人看見的,永遠在跟年度預算奮鬥,每年都在期盼有緣人給予支援。

不過,也很多人喜歡說:「政府不支持。」坦白說,只靠政府的支持本來就是本末倒置的事情,想要得到支持,就得證明自己有被支持的價值,這樣才合邏輯。所以回到事情的最初,改善整個環境,擴大基礎,才能建立提昇的本錢。但是這個其實也需要長期累積,所以要是習慣炒短線,可能也很難達到這個目標,最後就是不上不下,卡在某個地方上不去,就很像現在台灣的運動發展困境~

運動金字塔的概念是:

  • Foundation基礎:認識運動,接觸運動。
  • Participation參與:親身參與運動。
  • Performance表現:投入專業訓練。
  • Excellence頂尖:投入頂尖訓練。

人才的分佈基本上都是常態分佈,不管是運動能力還是願意投入運動的意願都一樣,所以如果池子夠大,池子裡面大魚的總數當然也可能比較多,即使比例一樣,但是撈到大魚的機會一定相對比較高;基礎不夠,小池子裡面大魚可能就一條,就算撈到,也就這麼一條了。

大概十年前開始,就一直希望能夠用一點什麼方法,來改善台灣的運動環境。直到一年多前,跟工作夥伴構思了一個推廣計畫,主要目的當然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小朋友,認識更多的運動,並且親身參與運動。一直到今年,整個計畫的樣子大概算是完整了,也順利的推出了活動,接下來當然就是再加把勁推廣,希望能夠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Playcool logo

Playcool,我們希望運動先從play開始,輕鬆沒有壓力的play,不以成績為唯一目標的play,什麼都可以玩的play。在國外,有個單字grassroot草根用來描述基層的運動發展,也都是一樣的概念,著重基礎發展,才能支撐頂尖。

我們規劃的活動,都秉持三個大原則:

  • 多元運動:讓孩子有機會認識更多運動,培養未來更多運動人口,各種運動都有機會得利。
  • 團體活動:相信大家都能夠明白,團體活動極富教育意義以及功能,對孩子成長非常有幫助。
  • 運動基礎:運動基礎除了能夠提昇運動表現以外,更可以避免受傷,對於孩子的成長也可以打下很好的基礎。

一個環境如果對人不友善,就不會有人靠近。一種運動如果不好玩,就不會有人加入。要求每個加入的人都成為頂尖,忽略人的專長以及差異性,那投入資源就會事倍功半。我們希望透過讓更多的人接觸運動,親身參與運動,進而能夠跟運動有更多的連結,最終就是各種運動發展都能夠受益,讓台灣的運動環境可以更好。

如果有興趣,我們規劃的第一個主軸活動「運動力列車」,已經開始報名,參考看看我們的內容。 點這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驗證碼 * Time limit is exhausted. Please reload the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