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ve Blossoms 「勇敢的櫻花」,日本在2015世界盃,預賽B組,第一場比賽遭遇當時世界排名第2的南非(日本當時是13),比賽的最後,逆轉勝。隔天,全世界各大媒體都用這個brave blossoms,來稱呼日本橄欖球代表隊。
比賽的最後,日本在一個可以選擇射門,然後獲得平手,結束比賽的情況下,勇敢的選擇了進攻(沒進就輸了),結果成功,創造歷史。所有的人都認為當時在場上,做這個決定的Michael Leitch,會下這個決定,真的很勇敢。
這次世界盃比賽前,日本隊的教練Eddie Jones的目標,以及日本球界的大膽預測,都是日本三勝一負晉級八強,不過我想,當初他們預設應該是會輸給南非,要贏蘇格蘭、薩摩亞、美國。只不過,人算不如天算,日本竟然大逆轉贏南非,但是輸給蘇格蘭不少,所以最後比積分的時候,因為紅利積分不夠,輸給蘇格蘭跟南非,雖然同樣是三勝一敗,但是卻無緣晉級。
世界盃開始以前,Eddie Jones接受訪問,談到日本隊參加世界盃的心態:
Jones hoping to guide Japan into knockout stage in upcoming RWC
學弟Sheng-kai Hunag節錄翻譯如下:
剛剛看完日本擊敗南非的比賽, 除了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以外, 其餘的真的就像這篇9/9的報導所述; 當時偶然看到這則報導…就感到一股莫名的熱血, 很令人期待Eddie Jones會把這支日本隊帶到什麼程度…
(以下摘自Eddie受訪內容,以及不負責任簡譯)“One of the reasons Japan hasn’t done well previously is their mindset,”
過去的日本隊在世界盃打不好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心態問題“They’ve gone there thinking they’re going to get beaten. But we’re going there to win, even against South Africa. That may seem a long shot but we’ve got to go there thinking we can beat South Africa.”
過去的日本隊在上場比賽前已覺得自己即將輸球, 但我們不同, 我們可是要去贏得比賽, 即使對手強如南非! 他們是很難贏沒錯, 但我們上場就是要去贏球, 打敗南非!“If you look historically, Japan against the top teams has put their B team on and got beaten by anywhere from 80 to 150 points, you get that sort of thing happening at a tournament, it’s hard to recover from — B team or not.”
過去的日本隊, 若是對上像南非這樣的頂級對手, 總是會派上二線選手上場去讓對方痛電個80 150分…結果就是, 不但無法保留體力, 反而造成全隊士氣潰散…沒錯, 不只是二線選手士氣潰散, 是全隊!“…SA have got weaknesses and if we can play at those weaknesses early in the game and make them think ‘this shouldn’t be happening,’ then we put ourselves in with a chance to win the game.”
南非也有他們的弱點, 假如我們早點痛打他們的弱點並讓他們感到我們並非未戰先怯, 那麼我們會有機會贏得比賽“You can play quality rugby, and maybe you don’t get the wins you deserve, but it makes people sit up and say: ‘Japan’s a serious rugby country now.’ If we can do that, then we’ve achieved a lot.”
我們要好好上場打場橄欖球, 即使最終沒有獲勝, 也會讓場外觀眾對我們肅然起敬, 並且認知到日本並不是橄欖球弱國; 而這也會是我們除了比賽勝利之外取得的成就.
一直以來,其實亞洲的橄欖球實力並不被所謂橄欖球先進國家(南半球三強、歐洲等)給看好,日本以往參加世界盃,也只是因為「世界」盃,所以有一個亞洲名額,說穿了,其實都是陪打的角色。日本在世界盃唯一的一勝,是24年前,贏非洲代表辛巴威(目前世界排名24),而辛巴威能夠成為非洲代表,是因為那個時候南非還因為種族隔離政策,被抵制參加世界盃。1995年南非世界盃,因為南非地主國,所以獲得當然參賽資格,當年非洲代表是象牙海岸(目前世界排名50,當年比賽幾乎場場被血洗)。1999年之後,南非都是有會內賽資格,所以非洲代表都是納米比亞(目前世界排名20)。基本上,當年的辛巴威,就也一樣是陪打的角色,日本即使當年獲得唯一的一勝,也沒有特別令人興奮的感覺。
後來在2007以及2011世界盃,日本在預賽都跟加拿大同組,連續兩屆都要挑戰「真正的首勝」,但是兩次都以平手收場,就差那麼一點點。
日本這次世界盃,破紀錄的取得三勝,而且首勝,還是從最不被看好的一場比賽拿下的,即使,可能日本對南非打10場,日本就贏這麼一場,但是這場難能可貴的勝利,絕對值得在橄欖球史上記上一筆。
世界盃橄欖球FB整理的,日本隊精彩表現:
日本擊敗南非有多不可思議?上面影片從3:50開始看起,看完最後一段,看看播報員的歡呼跟unbelievable,日本選手的興奮、南非選手的不可置信、場邊日本球迷的眼淚、南非觀眾的表情,還有Eddie Jones滿意的微笑。另外,日本有網友還特地整理各國轉播,聽聽各國播報員在日本逆轉達陣時的反應就知道了(英格蘭的主播停頓好久/日本NHK BS1的主播台聽起來可能快把桌子掀了):
日本最後一場對美國結束,贏得比賽,但是卻無法晉級八強賽,該場比賽Man of the match 五郎丸步在接受賽後專訪的時候,激動以及不甘願,直接顯現:
離日本頗近,但是橄欖球實力卻有段落差的台灣,在日本贏南非以後,有引起一些討論,但是也很不令人意外的,就好像把石頭丟到池塘裡面,濺起一些小水花跟漣漪之後,就沒有了。畢竟,在台灣,關切橄欖球的人算是相對少數,大部分的媒體版面也都被棒球、籃球,以及高爾夫球佔據。
有兩篇在FB普遍被轉載的相關文章:
體育真的只能是對學科沒幫助的「課餘」活動嗎?
何飛鵬:當世界杯日本打敗南非
其實兩篇文章都有寫到一些問題,不過其實最直接的,台灣運動環境的問題,就是從小時候就被分開,「唸書」與「運動」就是一直不能並存的事情,也才造就了現在這運動畸型發展的現況。
舉兩個朋友在FB上分享的例子:
這是之前在FB上寫的「跆拳道踢輸,大家真的有那麼憤怒跟痛苦嗎?」時,住在美國的朋友分享的時候寫的:
然後,學長全家出國,讓小朋友參加當地許多球隊,這是其中他們參加排球活動的照片:
還有個重點,參加這些活動是要「付費」的!!沒錯,小朋友參加運動是家長自己要付費的!!「補助」「獎學金」這種事情,可能是到了高中、大學以後才有的,而這種事情也是學生要自己去爭取,這是「獎勵」,而不是「照顧」,而且,學業成績不好,不僅可能拿不到獎勵,甚至可能會被禁止參加活動。
很簡單的說,根本不需要搞什麼體育班,只要讓小朋友都去運動就好了,運動的人口多,在未來的發展,自然就會成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小朋友可以贏人家,但是大人卻贏不了最大的原因,因為我們從小就把運動當成「專才教育」,把運動選手從人群中區隔開來,沒辦法擴大發展的基礎,永遠都只是那「一小群人」在經營這塊運動。
把「運動」這件事情,變成「大家的事」,運動人口才會多,運動人口多,運動水準自然就能夠提昇。就拿上面說的,朋友在美國的例子,其實大部分的美國小朋友,並沒有要「專攻」某項運動,他們會從事很多運動,未來長大,不一定要當運動員,但是如果要當專業運動員,他就能夠從中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運動去做發展。因為小時候就有運動的習慣,要選擇專業發展的運動,絕對不是難事。所以雖然沒有資料,但是我相信,美國的國小、國中,甚至高中,是沒有「體育班」這種東西的。
還要說唸書跟運動不能共存?看看這個:
Wales and Lions star Jamie Roberts graduates as doctor
Jamie Roberts是這次威爾斯代表隊的主力,先發12號,世界盃預賽表現相當好,是個球隊委以重任的苦力球員。
他現在是職業橄欖球選手,但是他也已經在2013年取得醫生的學位了,當他可能三五年後不再打橄欖球,他是可以當醫生的~
把運動發展的重點放在「體育班」、「體育課」這種問題,其實根本就是捨本逐末。現在的教育環境,只要跟「成績」有關係,就會有奇怪的發展方式。個人認為要經營一個運動,就要朝「全面發展」這個目標邁進才做的好。當然,之前有人提出要廢除體育班的制度,馬上被一些人痛幹。說廢就廢當然會有問題,不過真的要承認,往這個方向去做,全面的去做,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還是繼續從小就把運動從生活中切除、獨立發展,不管怎麼樣都不會有好結果的,運動員的社會地位無法提昇,就是從這樣開始的。
如果讓一個小朋友認為「我只要把球打好以後就會有出路」,很抱歉,這個小朋友的未來就廢了,不是嗎?不要來辯說這樣才會有成績,小朋友以後才能升學,未來有保障。抱歉,為什麼要保障運動選手的未來?為什麼不保障我的?運動就應該被保障,唸書就不該被保障?就算真的要保障好了,沒被保障到的就自生自滅嗎?大家可能以為小朋友的運動成績是為了自己未來的發展,其實,所謂校隊的成績,另一個主要用途是教練的工作。帶隊有成績,教練才保的住工作,就是這麼糟的現實。糟的不是選手,也不是教練,是這個社會的現實。
「球打好以後可以當老師喔!」不要隨便開這種極有可能會跳票的支票的給小朋友當目標,可見的未來還有多少老師可以當?學生的未來要靠師長引導、自己發現並努力,要有基礎的學識素養,以及基本的謀生能力,而不是「當不到老師是你沒本事」這種話就可以帶過去。靠打球保送上大學,結果最後出來做的事情,跟高中畢業出來做的事情如果沒有差別,浪費不只是青春以及金錢,還有社會資源。運動只是一種技能,不需要是全部,跟唸書、寫程式、打電動、嘴炮一樣,都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能夠並存的技能,要靠什麼技能存活,是自己的選擇。
一條沒有未來的路,是能夠吸引多少人來參加?不要說不認識這個運動的人了,就連在走這條路上的人可能都會有「不得已」或者「委屈」的感覺了,這樣是要怎麼吸引更多的人參加、擴大基礎呢?
日本的橄欖球能成功,絕對不是偶然,是日積月累、經年累月的成果,相信不是什麼「把一群人丟到集訓中心訓練三五年」而達到的,如果參加國際比賽是「學經驗」,然後學完以後就換一批人,然後再重新「學經驗」,這就跟玩線上遊戲,等級封頂以後,砍帳號重練不是一樣的意思嗎?每個人青春有限,實在不該浪費在這種事情上面才對。
是的,每個人理論上都只要完成「分內的工作」就好,但是要是大家都可以替這個環境多貢獻一點點,要改造這個環境,絕對不是困難的事情。
說真的,現在每次看日本對南非最後那幾分鐘,看到日本達陣逆轉,還是會有種頭皮發麻的感覺,真的希望有生之年,台灣的橄欖球也能讓人感動、頭皮發麻。
再分享一次,日本浦和高校進軍花園的介紹:
關於浦和高校,可以參考這一篇:[花園 ‧ 不是冠軍的故事]
僅用這張亂七八糟改圖作為結尾